中药老字号穿“时尚新衣” 陈李济探路传承与创新
2017-10-27 11:50:53 21世纪经济报道 肖玫丽
导读
中药老字号的传承,除了情怀,还需政策等各方助力。对于中药老字号而言,拥有独家配方和技术工艺,以及历史积淀下的品牌文化内涵是其主打优势;不过,配方流失严重、道地中药材获取困难、人才瓶颈等难题,成了转型道路上的层层关卡。
“与时俱进地往前走,一天比一天好,不受外部环境左右。”在石洪超眼中,刚刚过完417岁生日的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陈李济”),一直是这个成长步调。
石洪超的职务是党委书记、董事长,他掌舵的陈李济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球最长寿药厂”,也是公认的南药老字号典型代表。在母公司广药集团打出“时尚中药”战略的同时,陈李济也着手推进大健康、中医药互联网+、“前店后坊”等现代化转型。
与此同时,跟陈李济同属中药老字号的同仁堂、片仔癀、广誉远等公司,也正一边摸索品牌传承,一边寻找老字号转型之路。在这背后,老字号领域频频传出企业关张、倒闭的消息,老字号的产权、非遗保护、创新等难题亦反复被提及。探索互联网+、证券化、现代化等成了老字号的必由之路。
不过,老字号的传承,除了情怀,还需政策等各方助力。对于中药老字号而言,拥有独家配方和技术工艺,以及历史积淀下的品牌文化内涵是其主打优势;不过,配方流失严重、道地中药材获取困难、人才瓶颈等难题,成了转型道路上的层层关卡。
“时尚中药”
陈李济是广药集团打造“时尚中药”的主力军之一。广药集团提出,打造“时尚中药”就是使用最先进的科研技术,以及最流行的、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市场推广模式,打造大众最需要的健康产品。
石洪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尚中药的内涵之一,就是怎么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治未病、解决亚健康的问题,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调理。所以我们提出了‘大健康’的概念,未病先防,通过食疗等方式来慢慢调理,最终实现平衡、痊愈。”
在此前提下,陈李济已经控股、合资成立广州市陈李济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的股东还包括广州普生大正药业有限公司和广东橘香斋大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围绕陈皮大健康产业进行市场化运营。
记者了解到,陈皮是独具南药特色、广东十大道地药材之一。陈李济陈皮早年也被列入广东进贡慈禧太后的贡品。此前,陈李济启动了百年陈皮产业研发,并在去年建成、投产百年陈皮秘制工艺生产车间。据市场预计,陈李济陈皮大健康产业的市值预计为2亿-3亿元,整个陈皮产业和陈皮衍生品产品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
而像这样探索产品与新环境的适应点,是陈李济成长道路上不曾间断的尝试。陈李济始创于1600年,在世界中联中药药剂专委会副会长张自然向记者提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陈李济是入围的7家中医药文化单位之一。
追溯过往,陈李济两位创始人创办之初就定下合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这种资本合作、按股分利的模式,实际上是现代企业股份制管理的雏形。
石洪超指出:“陈李济从建厂开始就是经营模式创新,与现代公司治理理念相契合,同时保持制药传统文化积淀。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止体现在技术上、模式上创新,还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环境做改变,这也是陈李济可以四百多年依旧保持活力的原因。”
经过早期摸索,陈李济逐渐从药坊发展到药厂,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外向型经营。整个过程中,陈李济不断对制药本身进行革新,国内中成药制造也一度形成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三大名家齐头并进的格局。
其中,除了各种古方正药,康熙年间陈李济人总结出煮蜡、串圆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8道手工工序,首创了蜡壳药丸制作工艺。起初这一工艺因工艺复杂只用于贵重药品,经推广后成为中成药最常见的典型包装。在自动化生产逐渐实现之后,这套封装工艺被中成药企业广范采用,延续至今。
产品和技术有了,市场化运营也在推进,对于陈李济来说,如何通过现代化的工具更好的触达消费者,是一大考验。
石洪超透露,陈李济正在结合互联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打造“陈李济+”平台。他说:“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中医中药跟互联网结合,可以解决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问题,交流之后进行调理,我们可以进行私人化定制。”
瓶颈待破
虽然不断谋变适应现代化环境,但中药老字号的成长和传承途中,依旧有绕不开的路障。
“中医药的保护、传承、推广和提升都需要适当的载体和渠道,而非遗、经典医著、名医、中医药博物馆乃至中医药影视剧等为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自然统计指出,在商务部公布的两批中华老字号名单中,目前广东的中药老字号最多,占全国的14%,且多数在广药集团旗下,多达13个,占广东总数的76%。
卓创资讯医药行业分析师赵镇则告诉记者,发展比较好的中药老字号,很多都是具备优势技术和秘密级、绝密级的老配方,这些药方往往需要切入一些相对大的病种领域,并且进行临床验证。
但这类配方却面临流失的风险。以陈李济为例,其原来保有很多的古方、验方、传统方,但在批文改革中逐步失却,现仅有骨科痛症类产品舒筋健腰丸、壮腰健肾丸等70个生产批文,部分传统、经典的产品无法传承或生产。
上游原材料的形势也不乐观。中药讲究药材的道地性,经典配方中不少原材料往往与珍稀药材挂钩,如陈李济的经典处方产品需要天然动植物药材。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原有的药用植物、动物等资源不断减少,部分动植物类药材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范围。而这些稀缺类药材的获得,直接决定了老字号企业经典名方的可持续生产。
赵镇向记者举例,部分中药采用的麝香以前都需要天然的,现在中国的麝鹿数量不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十分之一,分配到企业的麝香数量就更少,企业只能用这一部分麝香做少量的奢侈品中药。
即便有了配方和原材料,工艺的传承也面临人才瓶颈。
石洪超告诉记者,陈李济正准备恢复传统手工艺,并借助互联网将其纳入私人化定制服务中。即,药材的采购、炮制过程和制药流程都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实时观看,提升患者、消费者的心理接受度。
同时,陈李济在广州市北京路创业旧址开设了岭南中医药文化体验馆、陈李济中医门诊部,按照旧址转型规划,陈李济将试点恢复“前店后坊”的布局,并在全国各地铺设门店,将私人化定制服务落地。
“我们在恢复传统工艺过程中也面临人才缺失的问题,很多工艺是需要经验积累的。另外,部分炮制方法只有一两个人会,这个时候就需要保护和传承。”他说。